首页  >  新闻中心  >  新闻动态

返回顶部
徐工新闻 |《新华日报》头版,点赞大国工匠徐工孟维!
《新华日报》头版,点赞大国工匠徐工孟维!
发布日期: 2022.12.23 字号 A- A A+

12月22日,《新华日报》头版文章《精雕细琢,夯实制造业看家本领》,聚焦徐工工匠,透视产业发展。


图片

卡塔尔世界杯刚刚落下帷幕,很多球迷还在回味足球场上一幕幕精彩时刻,而江苏制造业的能工巧匠们同样按捺不住激动,因为世界杯的成功举办,离不开他们的默默支撑。

图片


本届卡塔尔世界杯总计投建了8座体育场馆,每一座场馆建设都有徐工集团的参与。“我们先后派出了起重机械、挖掘机装载机道路机械等10多类共计660多台设备,全面参与场馆建设。”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技能工艺师、数控加工特级技师孟维难掩骄傲地介绍。

图片


当全球“竞技”的哨音吹响,向着全球产业顶峰奔跑,成为每个徐工人的光荣使命。时间回拨到2017年12月12日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集团,孟维作为技术工人代表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。

“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,要加大投入、加强研发、加快发展,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、掌控技术话语权,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。

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,让孟维心中燃起了斗志,他暗下决心,挺起制造业的“硬脊梁”,要从细磨每一个小工艺、做好每一个小零件开始……

图片


几年过去了,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这里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企业制造研发、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。“总书记来考察时,徐工在全球的行业排名是第七,现在已经冲到了前三,起重机300吨以下关键配套件国产化率达100%,千吨级国产化率达90%。”孟维欣喜地介绍。

图片


未来,如何在国际舞台持续增强竞争力,成为“大国工匠”们的新使命。躬身制造一线20多年,在孟维看来,精耕“小细节”、拓荒“新技术”、建立“标准化”,是推动制造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。

“关键技术、质量控制、工艺性能等,这都是装备制造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,一个环节没做好,可能就被国外企业‘一剑封喉’。”孟维有感而发,在早些年,起重机的核心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,购买周期长、价格高昂,“卡脖子”风险很大。

图片


为啃下技术升级的“硬骨头”,孟维带领团队,精益求精细琢“重器精度”,最终通过双槽刀分区控制技术、径向一体化自动装夹技术,攻克了单缸插销缸头、中心回转体、测长电缆卷筒等6种起重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、制造难题。

经过上百万次的磨损及加载实验,6种零部件实验性完全符合设计要求,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摆脱了国外的技术掣肘。技术瓶颈实现突破,“大国重器”很快亮相。

得益于孟维和团队提供的技术支撑,去年,徐工重磅发布5款重型百吨级C系列起重机新品,其起重性能、动力性能、智能化水平、操控性水平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成为高端全地面起重机国产化里程碑式的“明星产品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该产品大到钢铁巨臂、小到螺丝螺帽,所有零部件均为中国制造。

图片


放眼当前,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强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。

图片


“作为制造业的一员,我感到振奋、光荣,更意识到责任之重。”孟维告诉记者,当前,“千吨级”超大吨位起重机的研发制造,集聚了全球制造业的目光。以“2600吨级”为目标,孟维带领团队实现了新的跨越。

“原先的超起转接结构承载能力在2000吨级时,已达到极限,这种加工精度,于全球制造企业而言都是个巨大的难题。”孟维前前后后做了左、右单向成型刀等18种非标刀具,一点一点拼出了新的转接结构,经测试,完全符合2600吨需求。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,终于成就了徐工出品的“全球第一吊”。

图片


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,需要一支高素质、专业化的产业工人队伍。孟维直言,目前,我国制造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数量、素质、结构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转型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。

“做好传承,带动更多的产业工人由‘工’变‘匠’,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他表示。

为带出更多技能人才,目前他已与多家企业、单位签订了“帮带协议”,同时也被5所技师院校聘请为高级指导教师、企业实践指导师等,“两端发力”,尽快为企业、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。

他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积极护航,持续呵护技能人才成长,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,进一步打破“大国工匠”的职业天花板,增强他们的价值感、动力感。

图片


为完成企业高技能人才梯队建设,孟维已主动请缨,将公司内有绝技、绝招、绝活的一线骨干精英汇合在一起,成立了孟维技能大师工作室,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,将工作室打造成为工匠人才的“孵化器”。

“再庞杂的‘大国重器’也要从打好一颗‘螺丝钉’开始。”孟维亲历着中国制造逐步“闪耀世界”的过程,他由衷地感受到,制造业的舞台很大,即便是技工这一平凡岗位,只要钻得够深、打磨够细,也有机会为制造“中国精品”贡献光热,收获“出彩人生”。

图片

记者手记

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在创新、关键在人。当前,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存在总量不足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规划衔接不够等问题,如何培养出像孟维这样懂技能、会创新的“大国工匠”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院校、社会等多方共同发力。在科教资源丰富的江苏,可以撬动多方资源,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,鼓励技能人才兼任职业学校实训导师,让学生从“工匠”身上学到“绝活”、取得“真经”;同时,也要积极营造尊重技能、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,让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,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产业工人的强大力量。

来源丨新华日报